初中畢業(yè)是能讀教育技術學的,主要原因是有些中專類型的學校也是有開設教育技術學的。教育技術學專業(yè)主要是教育學和計算機相關的課程,想要學習此專業(yè)的學生一定要先了解好專業(yè)的詳細介紹,很多的人生選擇還是要謹慎的,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(xiàn)。那么,小編就教育技術學的發(fā)展歷史。
隨著外國視聽教育的發(fā)展,30年代視聽概念引入我國。但在我國真正而且比較全面地探討教育技術,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,教育技術學從此創(chuàng)立。
1.電化教育階段(1978年以前)
20世紀初葉,幻燈傳入我國,開始了最早的無聲電影和幻燈教育手段。1936年,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和播音教育委員會,這是我國最早的電教機構,至今在國家教育委員會仍設電化教育司。1936年教育界人士討論確定了“電化教育”名稱,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[日]西本三十二著、金溟若譯的《學校播音的理論與實際》一書。1937年,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我國學者陳友松著述的第一本電教專著《有聲教育電影》。1938年金陵大學設有“電化教育專修科”,1945年,蘇州國家教育學院建立了電化教育系。1947年,北平師范學院建立直觀教育館。1949年,中華書局出版了杜維濤譯戴爾的名著《視聽教學法之理論》。
新中國成立后于當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學普及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,由留美電化教育專家蕭樹滋任管理科科長。1951年在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開設電化教育課程,由蕭樹滋主講。1957年西北師范學院教育系開設了電化教育課。1958年,北京市建立了“北京市電化教育館”。而后三年的經(jīng)濟困難和1966年開始的十年“文革”,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,電化教育未能很快發(fā)展。
2.定義、內(nèi)涵探討階段(1978-1987年)
(1)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的討論。在我國,真正進行電化教育討論是從1982年開始的。1984-1986年這一討論進入高峰期。討論的議題是:要不要改名稱?改作什么?大致有如下的主張:一是認為沒有必要使用“電化教育”這個名稱;二是認為應改為“教育技術”。經(jīng)過討論,取得了一些共識:我國的電化教育在本質(zhì)上與國外的教育技術是相同的,兩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開發(fā)新的學習資源,并采用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去控制教育過程,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,達到教學最優(yōu)化。
這場討論后,國家教委在1987年發(fā)布了“高師本科專業(yè)目錄”,正式確定了“電化教育”的名稱,而在1986年國家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教育技術碩士專業(yè),教育技術學也就正式在我國建立起來了,同時出現(xiàn)了教育傳播學、教育技術學、電化教育學三科鼎立的同步發(fā)展的格局[4]。
(2)教育技術定義、內(nèi)涵的探討。在討論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時,也交織著對教育技術定義、內(nèi)涵的探討。當然這種探討大多數(shù)是與電化教育作比較進行的[5]。分別從教育技術定義、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、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、教育技術學的方法等這些方面來探討教育技術的定義、內(nèi)涵。在涉及教育技術定義內(nèi)涵的表述時,又大多是介紹西方國家的。
(3)教育技術本質(zhì)的爭鳴。教育技術本質(zhì),是一個涉及教育技術內(nèi)涵又涉及教育技術學在教育科學中的地位和歸屬的問題。
3.學科體系形成階段(1987年至今)
我國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基于三個原因:國外教育技術學的介紹與借鑒;我國在80年代中期對教育技術學有關理論方面的系統(tǒng)探討;1986年教育技術學學科在我國的正式確定。
教育技術學充分利用了眾多的現(xiàn)代科技成果,吸收前沿科學的方法論精華,使教育技術趨于系統(tǒng)化和科學化,從而完善了它的理論體系。
教育技術學總結
雖然我國教育技術學的發(fā)展沒有其他國家發(fā)展的快,但是也是在不斷的前行著。很多時候不要只看重一個行業(yè)短期的發(fā)展,因為短期的快速發(fā)展也不能代表它是可以長期存在下去的。只有能夠長期堅持做下去的行業(yè)才是值得我們投資的領域。教育技術學的確是一個永遠不會衰退的行業(yè),各位初中畢業(yè)生完全可以放心報考。